搜尋此網誌

2013年12月13日 星期五

2013/12/01 俄羅斯音樂通網世界的橋梁 - 彼得柴可夫斯基

上次的音樂講座音為Jessica勇於回答問題,換了今天免費門票,座位還很前面,對於演奏表演者有近距離得欣賞。

「只有從藝術家靈魂深處傾瀉來出來的音樂,而又被靈感所感動的音樂,才能夠感動聽眾,佔有聽眾。」--柴可夫斯基

 對柴可夫斯基我只有印象的是他的芭蕾舞劇,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鉗》把芭蕾音樂提高到交響音樂的水平。今天講解人带我們欣賞了 這幾齣戲的片段,在他的舞劇中,音樂是和作品内容與舞台動作緊密聯繫的重要組成部分。巧的是月底我們要去看 《胡桃鉗》今天算是看了預告片,哈哈。

當然還有柴可夫斯基的鋼琴曲集「四季」─12首特性描寫(Les saisons - 12 Morceaux caracteristiques)作品37b,是含有12首鋼琴小曲的曲集。這些小曲的演奏時間很短,都在1分半鐘到4分鐘之間。今天聽了現場鋼琴演奏柴可夫斯基四季裡的兩首曲子:

《船歌》June—Barcarolle 有種微波盪漾的感覺,在初夏沒有目的滑著小船打發寂寥的午後。
《聖誕節》December—Christmas
圓舞曲式。詩歌中聖誕夜晚姑娘急呼呼脫下脚下靴子,扔在大門之前要去算命呢! (丟鞋子占卜是俄羅斯貴族在聖誕夜的習俗)

最有意思的是柴可夫斯基與其資助者梅克夫人的幽情。有句話說「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個偉大的女性」,梅克夫人提供給柴可夫斯基無憂的生活與精神的鼓勵,因此成就他成為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與梅克夫人間只靠書信往來的精神戀愛尤其特別,成為傳頌至今的一則傳奇。

如歌的行版



佛羅倫斯的回憶



天鵝湖


胡桃鉗:進行曲



好期待月底要去看的胡桃鉗芭蕾舞...

柴可夫斯基生平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57日-1893116日),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其作品也有一定的民族樂派特徵。其風格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很多後來者。

柴可夫斯基出生於沃特金斯克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在母親的教導下學習鋼琴,由於父親的反對,進入法學院學習,畢業以後在法院工作。二十二歲時柴可夫斯基辭職,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安東·魯賓斯坦學習音樂創作,成績優異。畢業後,在尼可萊·魯賓斯坦(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的邀請下,擔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

柴可夫斯基性格內向而且脆弱,感情豐富,他被認為有同性戀傾向,並且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一直試圖壓制,因此有意見認為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但也有不少學者根據他留下的信件資料,以及友人的描述,並不贊同他是同性戀者的說法。柴氏在與崇拜自己的女學生的婚姻破裂後,企圖自殺,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國療養。這期間開始和一個熱愛音樂的俄國鐵路大亨富孀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通信。後來梅克夫人成為他的資助人,他後階段的許多作品都是獻給這位夫人的。但奇妙的是兩個人從來沒有見過面。當他們十四年的書信往來因為這位夫人宣布公司破產而終止時,柴可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在獨自度過憂鬱的三年後於莫斯科去世。他的死疑點重重,官方說法是他喝了帶有霍亂病毒的水而染病身亡。但是據後來學者的考證,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殺。但是,這都只限於猜測,真的原因直到現在還是一個謎。


在音樂創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尤其他對旋律性的重視;他甚至模仿莫札特的風格創作了一部管弦樂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對於華格納音樂中的一些特性他卻很反感,認為華格納過於重視管弦樂隊而忽略了聲樂,柴可夫斯基主張用現實主義手法來表現歌劇,主導動機只用以描寫心理感情等內在方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