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3年12月13日 星期五

2013/11/3 羅小燕談古箏原創作品 -- 古箏原來是兵器

今天參加了一場古箏的座談, 學到了一些知識,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樂器,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戰國時代,就在當時的秦國(現今的陕西)一带廣泛流傳,所以又叫秦筝。計算起来,它已精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了。

還有種從沒聽過的說法:筝是戰國時的一種兵器,用于豎着揮起打人。還有一句古話叫“筝横為樂,立地成兵”。後來在上面加上琴弦,撥動時發出悅耳聲音,于是發展成樂器。随着著時間的推移,兵器也越来越輕便,筝這種體形龐大、質量不輕的兵器就被遺棄了。所以眼下人們見到的筝都是以樂器的形式出現的,形態優美,並附有装飾。

學了古箏知識,接下來要聽一段,以為主角要上場表演,先派了一位大二學生演奏--漁舟唱晚

《渔舟唱晚》

整首樂曲極富詩情畫意,旋律流暢,先慢後快,先鬆後緊,夕陽西下,晚霞斑爛,漁歌四起,漁夫滿載豐收的喜悅情景,第一段,慢板。一段悠揚如歌、平稳流暢的展示了優美的湖光山色——渐渐西沉的夕陽,緩緩移動的帆影,輕輕歌唱的漁民....然後音樂速度加快,漁夫盪槳歸舟,乘風前進。第三段快板。一連串的變奏手法,形象地刻畫了盪槳聲、搖櫓聲和浪花飛濺聲。速度漸次加快,力度不斷增強,漁夫著急划船回港了,在高潮突然切住,尾聲緩緩流出,到港上岸了。

聽完了學生的演出,主角終於出場, 羅小慈與主持兩人互相吹捧一番後, 便演奏了一曲--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

這首曲是有典故的,就是我們都知道的伯牙跟子期的故事。楚國的伯牙從小跟連城先生學琴, 伯牙天資聰穎, 但確很難捕捉樂曲神韻。一日,連城對伯牙說:“我帶你去尋一位仙師點化點化"伯牙背著琴隨老師乘船到東海蓬莱山,老師讓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師去了。伯牙在巍峨蒼鬱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見老師歸來,便沿一條山路尋去。繞過一個山頭之後,不想却有一幅奇景掛在眼前:真是雲中飛瀑,霧中清泉,水花四溅如珍珠,激音回盪如仙樂。伯牙靈感湧起,便席地而坐,撫琴而成妙曲。原来老師所說的仙師就是大自然啊。後來,伯牙到進國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國。偶遇一位樵夫子期,此人對伯牙的琴藝赞嘆不已。兩人交談甚歡,伯牙撫琴,時而雄壯、高亢,時而舒暢流利。樵夫時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時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大喜,與子期结為兄弟。並約來年中秋相會。第二年中秋,伯牙如期而至,誰料想此時已是與好友陰陽相隔。伯牙在子期的墳前,撫琴而哭,彈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斷弦。嘆:“知己不在,我鼓琴為誰?”說畢,琴擊祭台。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聽」──(宋·文天祥)就是知音人(即知己)很重要,你很重視他,有好的東西,如果不是知己,你都捨不得和他分享


接著羅小慈邊彈邊吟唱 李清照的《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這兩句寫昨夜的風很急,還淅淅瀝瀝的下起小雨。「雨疏風驟」十分恰當地寫出了暮春的特點,風吹的緊而雨卻是疏落,四個字即使人能夠感受到暮春的氣息。當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風雨就來逼迫了,作者心緒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喝得多了,覺也睡得濃了,直到早上醒來酒意還沒有完全退去。

「濃睡不消殘酒」則寫出了人物現在的狀態,剛剛醒來略略還帶些酒意,一副慵懶的模樣,這種狀態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風驟,隱隱心底還藏著些許心事,為什麼把自己喝醉呢>因為「枝上花,花下人,可憐顏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盡此花下飲,莫待春風總吹卻。」--  韋莊《又玄集》卷下錄鮑征君(文姬)《惜花吟》

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這位女詞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餘醉。但清曉酒醒後所關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園中海棠。詞人明知海棠不堪一夜急風驟雨的揉損(以往經驗),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眼,卻又不忍親見,於是試著向正在捲簾的侍女問個究竟。一個「試」字,將詞人關心花事卻又害怕聽到花落的消息、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達得貼切入微,曲折有致。

「試問」的結果——「卻道海棠依舊。」侍女的回答卻讓詞人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以為經過一夜風雨,海棠花一定凋謝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簾,看了看外面之後,卻漫不經心地答道:海棠花還是那樣。「卻」字同時寫出了作者原有的心思和聽到回答後的意外之情及疑惑不解,還隱隱道出了捲簾人不瞭解作者的委曲的心事和對窗外發生的變化無動於衷及回答時的漫不經心,這兩者之間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對比,作者的細膩委婉與捲簾人粗疏淡漠之間的對比。

作者想:「雨疏風驟」之後,「海棠」怎會「依舊」呢?這就非常自然地帶出了結尾兩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既是對侍女的反詰,也像是自言自語:這個粗心的丫頭,你知道不知道,園中的海棠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稀少才是!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複雜的神情口吻。「應是」,表明詞人對窗外景象的推測與判斷,口吻極當。因為她畢竟尚未親眼目睹,所以說話時要留有餘地。同時,這一詞語中也暗含著「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雖好,風雨無情,它是不可能長開不謝的。一語之中,含有不盡的無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謂語淺意深。而這一層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捲簾人」所不能體察也無須更多理會的,她畢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樣感情細膩,那樣對自然和人生有著更深的感悟。這也許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作者畢竟還是知道這是暮春時節,況且昨夜又是一夜風雨,海棠花斷然是不會依舊了,因此她連用兩個「知否」來糾正捲簾人的答覆,口語的語氣使得這兩個「知否」讓人讀來頗覺清新。

「應是綠肥紅瘦」一句寫出了當前的情形。這句是最為世人稱道的一句,它十分的新穎別致、生動傳神。「綠」代替葉,「紅」代替花,是兩種顏色的對比;「肥」形容雨後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後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是兩種狀態的對比。本來平平常常的四個字,經詞人的搭配組合,竟顯得如此色彩鮮明、形象生動,這實在是語言運用上的一個創造。

羅小慈高唱知否知否兩句時, 真的有甄嬛傳裡深宮失寵的華妃罵丫頭的氣勢,唉~太多了。



聽完這場座談, 我興起了去看場傳統京戲或豫劇的念頭,只是問了同事沒有人知道有哪個知名的演出可以看,再嘆一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