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3年12月9日 星期一

2013/03/09 雙年展 :重新發電

“重新發電”是這屆雙年展的主題。 這個主題的形成和上海雙年展的遷址、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創建息息相關,它天然地對應著對原南市發電廠、世博會“城市未來館”的改造和重啟。 本次主題的對應性和契合度可能是歷屆上海雙年展之最,它是一種回溯,也是一種展望,是一種隱喻,也是一種宣言。 這座建築的文脈,內在地包含了繼往與開來,涅槃與再生等一系列議題,展示著能量聚散與歷史盛衰之間深刻的聯繫。 它曾是城市能量的發動機,是物理能量的發電,那麼今天,它要轉而成為城市思想的策源地,變成文化能量的發動機。 它充分調動了城市的記憶和世博的資源,扣準了中國工業搖籃的命脈,承載了當代資源變革的使命,形像地表達了上海雙年展和當代藝術博物館作為思想策源地、能量發動機的意義。

和世界上其它工業遺址改造項目一樣,熱電廠建築功能的重新定位和開發,並不只是廢舊資源的再利用,而是整個城市生態的反思和重新設計。 城市,因人類相依為命的群居生活方式,和相互交往與分享的願望而生,在經歷與工業時代數百年的不解之緣之後,今天依然在不斷更新。 城市不但是能量輸入的接受者與消耗者,更是能量的輸出者。2012年的今日城市,是人才、資源、信息的整合和交換的場所,更是人與人之間發生思想碰撞、行為互動、對話交流與融合共生的交往空間。 攜帶著不同身份、記憶和感性方式的諸多個體,在這裡決定形成共同體,共同維護著我們稱之為“社會”的那種歷史方案,這樣一種意志是城市賴以存在的最重要的力量。 因此,“重新發電”並不只是把發電廠搬到遠離城市的地方,也不只是簡單地關於思想能源的詩性闡發,而是對於我們的生存方式的資源性因素的反思。 舊電廠重新啟用的時刻,它所輸入我們的社會網絡中的,並非傳統的電能,而是一種激活共同體內在能量的精神脈衝。

前現代粗樸的能量採集方式受制於地理、氣候、資源的限定性供給,但遠在資源尚未發生欠缺之時,東方已經發展出內省式的能量發掘方式,東方的聖賢向內挖掘自身的潛在能量,表現為氣功,瑜伽等內在修煉方式,這是一種思想來電、精神來電。
現代以來,尤其西方對能源的獲取方式是對外尋求,向遠方尋求。 人類不停地探測,圈地,開採,分配,消耗,再向更遠方和更深處探測。 當前這依然是最主流的方式,並引發出能源戰爭。 而新能源的尋求,儘管加上了環保主義敘事,並不能免於資源的不平均分配。 關鍵是人類依然遵循向外探求的道路,向更深的地層和海底、更遠的外太空進行探測,並納入資本控制的軌道。 在這種邏輯下,甚至用心良苦的生物柴油煉製計劃,也會引發世界糧食價格上漲,成為一些地區飢荒的重要因素。 而我們將一再地陷入未來學狂熱與末世學焦慮的極端情緒的糾結。

共生即能源,他人即礦藏。 我們必須重提另一些能量來源的方式,即從共同體的關係中尋求能量。 就像我們儿時寒冷的冬季,並不總是燒煤生爐子取暖,而是互相擠靠。 能量不是等待被發掘的秘藏,而是來自共同體意識。 他人與我們的差異,成為我們能量的源泉,因此保全他者、保衛社會,才是真正的可持續發展之計。 只有與他人共生,各民族共生,文化才能有多樣性。 也就是要製造一個和諧社會,製造一個生態的發展模式,製造一個全民共享的格局,它揭示了文化關懷和生命能量的核心,也強調了多種文化共生共榮的國際命題。

能量從共處的方式中孕育出來,因此我們關注那些“發電機型”的藝術家們和知識生產方式。 世界各地都有這樣的一批藝術家,他們不只是用物品的生產來消耗資源,而是把他們的工作作為發電機,向他們所處的網絡輸出能量。 他們建立自己的共同體,探討能量的分享、轉化和配適、共振和放大,在他們的活動中誘發出社會環境內在的活力。 他們工作在田野、街頭和社區,將個人的創造性勞動編織在社會能量的重組之中,為此隨時準備突破現有的藝術概念與體制。 這些具有總體藝術傾向的藝術工作,貫通了個人與群體、他者與自我、勞動與創造、日常與奇蹟,這是我們關切的核心。






最後有一區展示一推台灣的照片,內容是台灣一堆的閒置設施,好浪費、 好可惜、 也好可惡。

時間:2012/10/01 – 2013/03/31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黃浦區花園港路200號)
開放時間:週二到週日9:00-17:00(16:00停止入場)
本屆主題:重新發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