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Monga)
導演:鈕承澤
演員:阮經天、趙又廷、馬如龍、鳯小岳、王識賢、柯佳嬿
有人批評《艋舺》一片將使艋舺遭到污名化,大家會對於艋舺害怕、卻步,而電影中充斥的髒話、打架畫面會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我覺得這樣的批判太沉重了。
對於艋舺,走進戲院前我不知道1980的艋舺是什麼模樣,不知道寶斗里、剝皮寮、祖師廟、華西街等地方,只知道那些地方曾經熱鬧繁華果,出了戲院我也不覺得已經去過一趟艋舺了,可是我知道經由電影的包裝、「重建」與詮釋,將會帶來世人關注與觀光商機,促進沒落地區再現生機,地方人士如果有心,應該抓緊熱潮,把想介紹給觀光客或是國人的好好經營一番,不要錯過了這波趨勢,然後再去抱怨被消費了什麼的。
對於劇情,家長教育專家擔心會有不良示範,我覺得家長跟教育加大可把《艋舺》當成教材,不是書商編列的教材才是教學的工具吧!曾經看過一篇短文外國學校老師在介紹灰姑娘的故事後,引導小朋友學習要做一個守時的人,不然就像灰姑娘被打回原形,給自己帶來麻煩。後媽對灰姑娘不好,不是人不好只是還不能夠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其他的孩子。朋友好重要,所以灰姑娘除了有仙女幫助她,還要有狗、老鼠願意幫助她。還有灰姑娘之所以能去舞會,是她自己的決定,所以即使後媽不愛她,卻不能阻止她愛自己,如果你覺得別人不夠愛你,你要加倍地愛自己;如果別人沒有給你機會,你應該加倍地給自己機會;如果你們真的愛自己,就會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沒有人可以阻止。 國外的幼稚園教育都可以這樣了,我們的青少年導師跟家長們加油吧!
我不是教育學者也沒有人需要傳道解惑,所以只說說我看到的《艋舺》:
義氣= 認同感的追尋, 主角是轉學生穿著跟其他學生不一樣的制服,進到一個陌生的小型社會,學校上的公民課教導著[平等],但是毫無實益,因為他從小沒有父親,從小被欺負,逐漸失去認同感與安全感,為了一隻雞腿,他會去爭鬥,因為他爭的是在新環境的立足點,遇見志龍(鳳小岳)與和尚(阮經天)等人組成的太子幫,藉由講義氣相挺的過程,讓他產生認同感逐漸融入他們的世界,所以就蚊子的心理認為自己混的不是黑道而是義氣。認同感也可以在蚊子與小凝(柯佳嬿)的關係出現,兩人都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苦衷,因此讓彼此吸引。(說到這裡可以教小朋友要善待並關懷同學吧,尤其是轉學生。)
一去不復返的宿命,「風往哪邊吹,草就往哪邊倒。年輕的時候我也曾經以為自己是風,可是最後遍體鱗傷,我才知道原來我們都只是草」蚊子跟小凝的遭遇都是在幾乎沒有選擇下的選擇,似乎都是情非得已之下的生存之道,這樣的選擇到一步錯,步步錯的結果,影片裡的台詞[出來跑,遲早都是要還。] 。如果義氣、友情是我們歌頌的理想,那利益、仇恨就是我們身處的現實。道盡我們共同的無奈,長大,不能避免!利益,難以抗拒!現實,無法扭轉!(小朋友,知識就是力量,圍牆外或許海闊天空,看是處處陷阱,圍牆內的學習可以讓你日後避免錯誤的選擇喔)
背叛與衝突,利益衝突的解決方式不就是背叛!! 對信任的背叛. 對感情的背叛. 對人格的背叛. 對自己的背叛,那麼當初的義氣呢?一直在片中重複的話[意義是三小,我只知道義氣。] 其實眾人都在個人的自我意識與群體的義氣間掙扎,雖然原因各自不同,但能群聚在一塊,不外乎是可以從中獲利,蚊子得到太子幫罩的利益,還得到Geta老大替代父親的崇拜身影,和尚透過廟口幫的效忠表達對志龍的同性情感,私心於志龍得到滿足,個人各取所需。但是一方面當和尚因為父親的委屈而憎恨,兩者間的衝突使他無法自我協調,於是用保護志龍的理由說服自己摧毀廟口幫,可是Geta老大死亡,表示蚊子二度失去父親,這時群體間利益失去均衡,衝突便發生了,於是這個義氣行成的群體走向滅亡了。(小朋友,當利益有衝突時,傷害對方絕對不是解決之道,只會帶來滅亡,學習溝通與談判,利益均霑,才是王道)
浪漫的暴力,火爆的群架動作場面沒有暴力感覺,因為背後的溫柔配樂,營造出反差的詩意美感。天空那澄淨的藍天白雲,影片最後的櫻花幻象,青春歲月應該是美好有希望的,但是抹黑之後卻是殘酷讓人心碎的。主角們的花襯衫、AB褲,以及當時最流行的「名流」和「追風」(機車),復古風的再現,引發部分觀眾的懷舊情懷。(小朋友,藍天白雲的隱喻、櫻花的幻象這樣的想像力與美學要多多踏足藝術展覽,才能深刻體會。大朋友,如果年輕時也曾作怪追流行,那麼面對你家青少年的了解與包容是必要的,所謂的前衛,二十年後就叫做復古了。)
《艋舺》還有值得一提的是腳色的選擇,廟口老大馬如龍,完全把老大的氣勢詮釋出來,卻還能帶點天真的喜感。趙又廷的蚊子對黑幫生活懵懵懂懂的模樣,很貼合他黑道新鮮人的感覺。讓人驚豔的是和尚阮經天,對志龍(岳小鳳)有著淡淡的情愫,那點到為止的情愫表達,眼神裡的壓抑,面對報仇與黑幫事務出現的憤怒和陰狠,高難度的內心衝突,他都可以扎實的到位,一動一靜都有戲,讓人覺得劇裡的和尚繼讓人憐憫又讓人鄙夷。還有平常在綜藝節目耍寶搞笑的陳漢典, 電影中小混混的角色看了就讓人想揍他。神經質的後壁厝老大王世賢,也眼的很有說服力。美中不足的是鈕承澤眼的外省幫老大,我想豆導還是專心導戲好了。(小朋友,一心二用不容易,大多數的我們都做不到,所以做任何事,專心是很重要的。)
台灣的國片自《海角七號》席捲全台後,大家似乎都在等待下一個「海角奇蹟」;然而,《海角》奇蹟的成功,純粹只是無心插柳的「偶然」,藉由影迷口耳相傳、BBS熱情推文、或是部落格行銷等後起之聲創造票房奇蹟,反觀《艋舺》則是從製作到行銷,以話題操作及媒體渲染,完全走商業取向,沒有艱澀或文謅謅的台詞,搭配偶像明星的加持,從拍攝期間的零星報導,然後反對與認同的網友嗆聲聞,讓影片未演先轟動,還延燒到談話節目,越近上映期報章報導篇幅越大,然後首映會的龐大造勢,市政府封街締造萬人空巷場面,讓艋舺氣焰高漲不可擋,大大提升國人進戲院支持的意願,非常值得台灣電影工業借鏡。
ps.( )裡是模仿幼稚園老師的說教方式亂說的,我覺得會說髒話的人,沒看電影前一定也在說髒話,走進黑社會的人,不看電影也會沾上邊的。如果2小時的影響力這麼大,那麼,多年的學校教育及家庭教育是怎麼回事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