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4年5月14日 星期三

鹹甜之爭

辦公樓的早餐選擇除了"X家"、"星X客"就是"麵包X語",吃膩了但又不能不吃,早上同車的同事推薦豆花,沒想過豆花也可以當早餐,當知道同事帶我去買的是[鹹]豆花又驚呆我了,豆花在我小小的世界裡雖然種類繁多花樣不時翻新,不論是熱的、去冰的、冰的,薑汁的、其他口味的,豆花上添加的就更不計其數了,但都是甜品,鹹豆花還是第一次吃。 


嘗試過後我還是偏愛甜的豆花,不過愛鹹的也大有人在,像同事就說她沒法想像甜豆花是什麼口味,也不敢嘗試,上網查那種口味受歡迎,發現原來豆花是鹹是甜一直都被爭議著,微博上以16萬條的討論量,“頂”到了微博話題排行榜的前列。 甜鹹之爭如今已經上升為“派系鬥爭”,

事件導火索: 2011年6月8日,博友“橋東里”在微博上說了一句:“@ 王軼庶說:'在豆腐腦鹹甜事上,最見南北差異...彼此見對方都想吐...'這句話在短短幾分鐘之內就得到了完美的驗證。你覺得豆腐腦應該是鹹還是甜?我先交代:我完全接受不了鹹的豆腐腦。

這一句平常的食物點評,如同導火索一般,引爆了微博關於豆腐腦吃法的爭論。 短短兩天內, 微博上關於“ 豆腐腦甜鹹之爭”的話題量,已經超過了16萬條,擠入話題榜前三的位置。
實際上,豆腐本無味,鹹甜自取之。 南方多食甜,北方多食咸,關於哪個是正宗吃法,雖然不少網友都覺得這不是個事兒,不值得討論,只要自己吃得開心,沒有必要爭論。 但說完了還得加一句關於豆腐腦的評論。哈哈,然後又影起更多的討論。

甜鹹之爭除了豆花,還有四神湯也有同樣的爭議,一直都是吃甜的口味的四神湯,而且在立冬這天媽媽一定會燉煮四神湯給家人喝,有一天跟朋友逛夜市,他點了碗四神湯,看了碗裡有豬腸,霎那我的眼睛嘴巴都張大了,雖然我知道賣的是鹹的口味,但是裡面有豬腸我還是矮油。我跟朋友說實在無法接受鹹的四神湯,說我家是吃甜的,換他驚呆了,甜湯裡出現豬腸?甜口味當然不會有豬腸啦! 再說了四神湯裡有蓮子,市面上的蓮子湯都是甜的呀!

後來家裡來了新成員,姊夫跟嫂嫂他們來家裡看到甜的四神湯也質疑為什麼有甜的四神湯?我才知道市面上賣的四神湯都是鹹的,後來問了幾位朋友跟同事,他們也都不知甜的四神湯為何物。我以為我家口味這麼創新另類,直到遇到幾位客家朋友,所以我做了小小總結,客家人的四神湯是吃甜的,其他台灣人吃鹹的,我覺得甜湯的好處是夏天可以吃冰的,冬天可以吃熱的,多好呀!沒有要說服朋友們改吃甜口味,因為這不是個事兒。。

有個事倒是想釐清,四神湯名稱從哪來?

四神湯是臺灣傳統藥膳,發源於二十世紀,原稱四臣湯,由淮山、芡實、蓮子、茯苓這四位「神仙」,匯集在一起後互相補遺,製成的湯水對人體具有健脾、養顏、降燥等諸多益處,幾乎發揮出了無敵的功效,四神之名當之無愧。

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隨伺在旁的四位愛臣、由於日夜操勞,加上舟車奔波、水土不服,因此相繼病倒。 面對此種情況連御醫也是束手無策。 於是乾隆皇帝命當地知府張榜求醫,不久,有一僧人前來揭榜,在把過脈之後開出“蓮子、芡實、淮山、茯苓等量燉豬肚”的藥方後,宣告「四臣,事成!」。 四位大臣服下這藥方之後,果然立即痊癒。 此後,每有官員南巡,皆以此方燉煮食物養身 ,久而久之,此方便以'四臣湯'為名在民間廣為流傳。 當這藥方傳到台灣之後,由於不清楚'四臣湯'的由來,並且'臣'和'神'的台語發音相同,因此以訛傳訛而成為「四神湯」。哈哈,四神湯感覺利害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