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9年8月24日 星期六

新夥伴_烏克莉莉


炎炎夏日的上海很無聊,沒甚麼值得的活動可以蹭,下班後的時間太零碎,畫幅畫時間不夠,一直掛在網上也沒甚麼意思,再加上大家都說要及時做想做的事,於是決定把退休後要學的烏克麗麗提前了,在網上搜了音樂教室,最近的居然就在住家小區對面,於是先報了個體驗課程,上課時老師先介紹了烏克麗麗的琴身結構,然後教怎麼彈音階,覺得呢!還是可以的,就報名了課程,然後就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了。

上了四周的課,因為音樂班的課本都是兒歌,這會大大減低我的興致,然後教課的老師也沒有教程(太好混),所以我決定自己上網找譜當教材,上課時我邊彈老師邊指導跟糾正,這樣的學習也可以,就是收費太高,上海的物價,嘖嘖嘖。。。

既然學了琴,也該知道為什麼這四條絃的樂器為什麼就不叫吉他,而較烏克莉莉,網上查的資料是這麼說的,19世紀時,來自葡萄牙的移民帶著烏克麗麗到了夏威夷,成為當地類似小型吉他的樂器,在當地被稱為ukulele,為夏威夷語「蚤」之意。20世紀初時,烏克麗麗在美國各地獲得關注,並漸漸傳到了國際間。最有名的有關烏克麗麗起源說法的版本是:源自於早期夏威夷當地最富盛名的兩個家庭Gabriel Davian(佳百列戴維恩)和法官 WL Wilcox(魏可氏)的一段故事。有一回佳百列要去參加魏可氏在卡西里島(Kahili)新家喬遷的喜宴,帶著自製的四弦琴前去,當大家稀奇這一個又小又可愛的樂器叫什麼名字的時候,佳百列回答說:「Jumping Flea(跳蚤)」,並問嫻熟於夏威夷語的魏可氏如何翻譯。魏可氏回答:「Ukulele」

有些事不要追根究底的好,如果說朋友問起最近在幹嘛? 我說我在彈跳蚤。。。,朋友會不會想這是有多邋榻混得多遭,會主動要接濟我呢?還是毅然決然的絕交啊? 還是叫烏克麗麗得好,感覺會彈的都是很文藝的人,頓時有氣質了些。學了幾周的感想是,大家都說簡單的事,不去做不知道有多難,以為很難的事,知其所以然之後,好像也不是做不到。但學樂器跟其他的事一樣,要想琴弦能發出好聽的樂聲,就只有多撥動她,讓手指記憶她跟習慣她,這只能硬磨了,希望我能堅持下去,有天也能流暢的彈出曲子。



上圖的琴是我的琴還沒到手前,琴行借我回家練的琴,下圖是我自己的琴,我好想裝飾一下我的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