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9年8月12日 星期三

誰開啟了[殺人之門]?


究竟殺人犯是如何越過那條界線,成為殺人犯的?是否只要有一個強而有力的動機,就能夠使一個人對所深恨之人痛下毒手?成為殺人犯以前,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有殺人動機不見得就會引發殺人行為。動機雖然不可或缺,但是一個人要殺人,還必須具備環境、時機、當時的情緒;以及,對某些人而言,必須要有某種導火線,才會採取行動,跨越成為殺人犯的門。

[殺人之門]不採取一般推理小說的結構:兇案發生→推理解謎的方式鋪陳,沒有解謎的過程,而是以行兇者田島的角度出發,以倒敘的手法,自小學認識被害者倉持開始,敘述兩人糾纏不清的命運之曲,結合了校園霸凌、未成年未婚懷孕自殺、直銷詐欺、仙人跳等現今常見的社會議題,形成一本完整而深刻的追詢犯罪動機的作品。

東野先生在[殺人之門]細膩的刻劃了在這二十年的時間中主角的心境,殺人的意圖在「殺人之門」這條界線面前的進退歷程。透過故事的敘述可以看出,一個平凡人會成為殺人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內心的善意和良知在社會環境的陰暗面下被質疑,因為遭遇到惡意的摧殘,終於慢慢的解體,然而解體並不必然導致殺人的行動,而只是在讓那個念頭盤旋心中,殺人之門一直沒開。到底怎樣才能打開殺人之門呢?我不覺得加害人可以輕易的觸動開關,只有被殺害者能開啟吧!就像故事中每隔幾年,倉持修就會以島田最無法釋懷的方式出現,每次因為倉持修,島田的生活一塌糊塗,每一件都讓島田痛苦萬分,被玩弄在手掌心上的田島,並不是沒有發現倉持的詭計,也數度因為發現自己被惡意的鎖鍊纏繞,因而產生了要殺害倉持的想法,卻又無法將責任推在倉持修身上,沒有真正著手實行,因為,一切都是他自己的選擇,就這樣的循環不止,直到島田終於發現,倉持修從中學時期開始,對他就是懷著惡意,把島田當做「棄子」。多年來島田對自己的懷疑的,解釋了倉持修的動機與行為準則,也等於直接為島田開啟了殺人之門。

書裡的一個觀點很特別,「人必須要有棄子才能成功」,當然,這裡指的棄子指的是『人』。「棄子」必須是自己信任的人,因此,「棄子」要有幸福,但又不能幸福到失去身為棄子的作用。 這就是倉持修與島田這對朋友的關係。也因為發現了「棄子」這個事實,而使島田跨過了殺人之門。人要成功真的必須這樣嗎? 有一個仰慕妳追隨你的跟班就成功了嗎?還是說,這只是你安慰自己孤獨心靈的方法。朋友關係應該是對等的,朋友一定是被你本身的優點吸引,但是並非不如你,想交一個摯友,又要貶低朋友,這樣不對等的關係是讓人生厭的。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最後一段寫得甚是有理 也的確是本書故事所欲傳達的重點主題之一 被別人所選擇做為"棄子" 開始是因為"棄子"的善良而相信對方並不刻意這麼做 但無論對方是有心亦或無意 經過他們的內心深處的意識牽引 總是在行為上藉著貶低周遭"棄子"們的價值去突顯自己的美好與優越 以驗證他們的卓越超凡

不禁讓我想到一位曾經的共同朋友 幸好 我們都已抽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