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09年6月3日 星期三

屈辱



屈辱 Disgrace


原文作者:J. M. Coetzee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03月31日




看完書我一直在想,葉慈是想藉種種的屈辱感來探討人性被扭曲的嚴重度吧。


白人中年教授魯睿,當他以想當然爾的權力位置,與美麗的女學生發生關係,他不覺得是強暴,還「因這次經驗而豐富」。對於性侵女學生被調查,也暫時停職,他認錯但不認罪,認為只是情慾衝動,並不感覺後悔或遺憾。在整個的審查過程中,使這位自負其歐洲舊教養的教授真正感到恥辱的不是他被曝光的性騷擾事件,而是調查委員那種把個人私情一味上綱上綫的做法,要他發表形式上的聲明、公開信來換取「暫離教職」的優惠,求得饒恕的活下去才是真正受辱。他放不下架子,避居到好望角東部的鄉下投靠他女兒露西,他的女兒卻被侵入的黑人強暴,之後發現竟然懷孕了。為了繼續在那兒生活,她決定和一個已有兩個妻子的老黑人結婚。作為父親的他,完全無法理解為何女兒要接受這種“屈辱”。



魯睿教授的心態很值得玩味,葉慈小說裡描述的是廢除了種族隔離政策的新南非,所以當一個殖民者(白人的魯睿教授),用權力的優勢強暴了人,卻不覺得有很嚴重,直到他的女兒,被重新取得權力的被殖民者(黑人)強暴,他才感到震驚與受傷。他的女兒很堅毅的想要生存下去,於是與強暴她的過去被殖民者妥協與結合。他則充滿了無法化解的失望與懊惱,恰恰與他對自己的“強暴”行為形成強烈的對比。

殖民者在失去權力後的屈辱感,與重新取得權力的被殖民者,拋不開先前的屈辱感,使大家都站不起來,只能以強暴/暴力的發洩形式作為出口,而且雙方都是如此,這樣的循環會結束嗎? 葉慈在小說裡沒有說可是也隱隱透露答案,"心情卻漸漸平靜,逐漸歸零,在混亂的糾葛中,彷彿看到一絲希望的曙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