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書好像對作者的意圖也還是處於「無知」狀態,小說主角是在1968年布拉格之春後流亡,在1989年後共產黨政權垮台後回到捷克。
他們發現收留他們的西方社會對他們的同情隨著社會主義的消失而同時消退,而家鄉的人對他們在西方的經歷毫無興趣。
他們發現收留他們的西方社會對他們的同情隨著社會主義的消失而同時消退,而家鄉的人對他們在西方的經歷毫無興趣。
看到這,覺得主角流亡在外二十年,有自己新生活,對祖國已無所知,對回歸無感知。主角的親友對主角的實際境遇無所知,對主角的意向不想知。無論是那種無知似乎都較讓人比較平靜、淡然,愈無知愈開心放心,還寄與期待。
書中有句話「總有一天,我們會知道、會懂很多事,可是已經太遲了,因為整個人生已經在我們一無所知的年紀成了定局。」我很認同,人生遇到選擇時,只能就當下認知作最好的決定,會不會後悔?可能沒空後悔,需要努力的處理或彌補,也可能因為無知不知道後悔。
上次跟朋友在23 coffee吃蛋糕聊天,總結是能幹的人可以成就、努力的人也可以成就,但最成功的人是有運氣的人,無知也無所謂。
嗯~23 coffee的糕點好吃,飲料還好。咖啡店裝潢很復古。
⋯⋯「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1月5日開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政治民主化運動。這場運動直到該年8月21日蘇聯與其他華約成員國鎮壓捷克斯洛伐克才得以初步告終。